1.笔试内容。
教辅类人员职位:旅游管理教师为《旅游管理基础知识》、体育教师为《高中体育基础知识》、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音乐教师为《高中音乐基础知识》、英语教师为《高中英语基础知识》、幼儿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医护类(含校医)人员职位:笔试科目为《医护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范围为医学基础知识。
综合类人员职位:笔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范围为《公共基础知识》。
2.笔试时间。
笔试时间为2015年5月23日、24日(具体的考试时间、考点、考场等相关信息详见准考证)。
教辅类笔试时间:2015年5月23日上午9:00—11:30
医护类笔试时间:2015年5月23日下午14:00—16:30
综合类笔试时间:2015年5月24日上午9:00—11:30
3.笔试注意事项。
考生必须持有效《居民身份证》(含有效临时居民身份证)和《准考证》,按照准考证规定的时间、地点、要求参加笔试,其他证件(证明)一律无效。
(二)面试。
面试实行百分制。面试人员按各招聘职位计划人数与进入面试人员1:3的比例依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末位并列的同时确定为进入面试人员。达不到1:3比例职位的考生全部进入面试,但其面试成绩须达到本面试考场实考考生平均分及以上,方能进入下一环节。面试工作结束即进入体检环节,因各种原因造成空缺职位的,空缺职位不予递补。面试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将在《德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和《德江县人民政府网》“公告栏”另行通知,敬请考生关注。
(三)考试成绩的计算。
考生综合成绩=(笔试成绩+加分)×60%+面试成绩×40%
笔试、面试、综合成绩均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并在《德江县人民政府网》和《德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公告栏予以公布。
十一、体检
体检由德江县2015年事业单位新增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体检人员按各招聘职位计划数从参考人员的综合成绩中依照高分到低分1:1的比例确定(同一职位考生综合成绩名次出现末位并列的,笔试成绩高的考生进入体检;笔试成绩仍相同的,则另作笔试加试,以加试考试成绩高的考生进入体检)。体检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放弃体检或体检不合格的,取消进入下一环节资格,空缺职位不予递补。
体检参照贵州省2015年公务员考试录用体检标准及程序进行,体检医院由“县招聘领导小组”指定县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体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并做出体检结论,其他结论、鉴定一律不予认可。体检时间另行通知,体检费用由考生自理。
十二、考察
体检合格人员确定为考核对象。考察工作由德江县2015年事业单位新增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
在职考生考察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注重工作实绩;未就业毕业生主要侧重于在校表现和现实表现的考察。考察要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在考察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考察为不合格:
(一)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有违法违纪行为被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调查或被司法机关确定为犯罪嫌疑人;
(三)不能按时提供考核依据(如:个人档案、学籍资料等)或报名时提供虚假证明和材料,或隐瞒事实骗取考试或聘用资格;
(四)不符合招聘范围、对象、报考条件及职位表中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五)曾被开除公职或被辞退的。
(六)对存在问题考生,经德江县2015年事业单位新增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审定为不能聘用的其他情况。
十三、聘用审批
(一)经考察合格的人员确定为拟聘用人员,由德江县2015年事业单位新增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在《德江县人民政府网站》、《德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公示;
(二)公示结束无影响其聘用问题者,由聘用单位填报《聘用审批表》(一式4份)、并附相关材料经主管部门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合格后,报铜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复后,按程序,由用人单位办理聘用手续。
- 2025贵州镇远县招募特聘农技员公告
- 2025贵州纳雍县残疾人联合会招聘驾驶员公告
- 2025贵州江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年就业见习工作公告
- 2025贵州毕节市农业农村局下属事业单位第一批次人才强市引才计划简章
- 2025贵州安顺市紫云县宗地镇面向社会招聘林管员1人公告
- 2025贵州印江自治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247人公告
- 2025贵州医科大学科研助理选聘240人公告
- 2025贵州遵义市投资促进局青年就业见习人员招募公告
- 2025下半年贵州镇远县事业单位专项招聘工作人员23人方案
- 2025贵州湄潭县抄乐镇卫生院招募就业见习岗位工作人员简章
- 2025贵州铜仁市市直事业单位面向全市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人公告
- 2025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系统招聘事业单位7人公告
- 2025贵州盘州市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64人简章
- 2025毕节市委党校第一批次“人才强市”暨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方案